以就业为导向的农村中职生职业素养培养的研究 ----太原红杰人力资源有限公司 立项级别:江苏省 管理类别:“十一五”规划课题 立项类别:重点资助 课题编号:B-a/2009/02/010 研究单位:常熟高新园中等专业学校 课题主持人:毛益明 课题组联系电话:0512-51939776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中央教科所曾对我国众多企事业单位调查研究后指出:现代企业和市场选择人才时看中的不仅只是学生拥有的文凭和证书,更看重的是学生个体基本素质、基本技能与职业精神(或者指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习惯和职业技能),即较高的职业素养。 2、随着经济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不断纵深推进,第二、三产业发展迅猛。就我校所在的常熟高新技术产业园而言,电子电工程为主导产业,形成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链,需要大量以现代服务性质为主的的产业工人。企业对新型劳动者职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要有: (1)在个人基本素质方面,企业希望学生提高心理健康素质; (2)在基本职业技能方面,要求学生应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3) 在职业精神方面,用人单位尤其希望学生具有敬业精神、诚信精神、创新精神、奉献精神、学习精神和合作精神。 3、我校是一所在城乡结合处的职业中学,办学二十多来,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办学方向,尤其在新形势下,学校紧跟经济发展步伐,调整专业设置,改革课程教学。近年来,我校开设了一系列适合当地经济特点的专业,如商务外语与报关、人力资源管理、企业品质管理、物业管理、服装设计与销售、计算机平面设计等,尽管我校学生大都来自农村,但为企业培养了一批有文化、有技能的实用人才,许多毕业生已成为企业的业务和技术骨干、高级管理人员等。 但是,我们也不得不看到,由于各种原因,很多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目标定位不准确。有的好高骛远,看不起一般的产业工人,看不上当地小企业,向往大城市;还有只是想学点技术混口饭吃,缺少远大的职业理想;有的干脆就是来混张文凭,不思进取,文化课学习不认真,专业学习怕苦怕累,动手能力较差。一些学生到实习单位后往往只讲究工资待遇,稍不如意就频频“跳槽”。还有的则适应不了单位严格的劳动纪律、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而为企业所不容,造成一方面企业需要一线产业工人,而另一方面一些学生感到就业难的尴尬局面。 教育部关于《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中明确指出:中等职业教育要树立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新观念,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为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培养能为经济发展服务的高素质劳动者。所以我们培养的学生,应不仅能够迅速就业,而且在实践中不断成长,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从客观上要求职业学校在办学模式上不断创新,使学生以优良的素质和职业能力确保就业成功率与优质就业率,正因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开始了本课题的探索和研究。 二、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1、职业素养 职业素养一般是指人在社会从事一定职业的基本素质和职业能力。基本素质主要指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知识,职业能力包括职业意识、职业行为习惯和职业技能等。 2、农村中职生职业素养 是指农村中职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职业能力。主要表现在文明素质、创业精神、职业观念、职业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职业生涯规划能力、适应城镇、城市产业发展需要的专业技能。 3、以就业为导向的农村中职生职业素养培养 学校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以农村中职生为研究对象,逐步建立并完善“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学生职业素养”为根本落脚点的新型办学模式,进一步提升农村中职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农村中职生基本素质和职业能力,以学生优良的素质和职业能力确保就业成功率与优质就业率,把培养学生成为“新农民工”或“农村创业者”。 三、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本课题研究价值及创新之处 (一)同一研究领域现状 中央教科所曾对我国众多企事业单位调查研究后指出:现代企业和市场选择人才时看中的不仅只是学生拥有的文凭和证书,更看重的是学生个体基本素质、基本技能与职业精神(或者指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习惯和职业技能),即较高的职业素养。 随着经济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企业对新型劳动者职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要是: (1)在个人基本素质方面,企业希望学生提高心理健康素质; (2)在基本职业技能方面,要求学生应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3)在职业精神方面,用人单位尤其希望学生具有敬业精神、诚信精神、创新精神、奉献精神、学习精神和合作精神。 日前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温家宝总理强调,职业教育就是要以就业为导向,职业教育的内容、教学方法改革、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教材、学制安排等改革,都要以适应企业和社会需求,着眼于学生创业和就业能力的培养。 我国一些职业院校,针对某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有相关的研究,如浙江安吉职教中心校的课题《适合当地经济的中职生职业素养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施》,湖南省桃源师范学校的课题《职业学校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研究》等,针对本校重点专业,对学生职业素养培养进行了实践和研究。但到目前为止,职业中学尚未有类同的课题研究,尤其是面对当前就业形势严峻,大力提倡职业生涯规划和培养学生“三创”精神的新形势,“以就业为导向的农村中职生职业素养培养的研究”,将具有特殊的价值和意义。 (二)本课题研究价值 1、理论价值 通过研究,探索职业中学“以就业为导向、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为本位”的目标、方法、策略和途径,创新办学模式,为培养农村中职生职业素养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方法。 2、实践价值 本课题的研究对职业中学如何以就业导向及时调整办学思路,创新办学模式,寻求培养农村中职生职业素养的方法和途径而提供重要参考,提出的方法和策略也将推动中职生职业素养培养的实效性,以提供切实的帮助和支持。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时刻关注社会、企业对中职生的培养要求,最终形成以“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素养为根本”的人才培养体系。 (三)本课题的创新之处 我校是一所在城乡结合处的职业中学,办学二十多来,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办学方向,尤其在新形势下,学校紧跟经济发展步伐,调整专业设置,改革课程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就近几年学生就业调查来看,由于产业结构的迅速调整、农村城镇化建设进一步推进,社会对毕业生就业质量的评价,已发生了变化。根据我校特点,围绕农村中职生职业素养培养,课题的创新之处: 1、课题立足本校实际,构建农村中职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体系,以培养未来“新农民工”,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就业工人。 2、构建德育新课程,德育课程与文化课程、专业教育相结合,使学校的德育活动务实有效; 3、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生职业素养培养,突出了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职业生涯规划等培养途径,突破传统意义上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狭隘性,探究适合农村中职生良好职业素养培养的可操作体系。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一)研究目标 1、在新形势下,进一步提升农村中职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农村中职生的就业成功率和优质就业率,为城乡现代化建设培养新一代农民工和创业者。 2、探索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农村中职生职业素养培养目标和途径,建设一支适应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中职教师队伍。 (二)研究内容 1、本地区城乡产业、企业发展需求与农村中职生就业现状调查与分析 通过对学生、教师、企业(用人单位)采用调查、谈话、问卷等形式,对中职生职业素养的现状作充分的调查和分析。开展《中职生职业素养教育情况调查问卷》、《用人单位对学生职业道德修养的评价调查问卷》、《中职生就业观的问卷调查情况及分析》、《用人单位对学生职业道德修养的评价调查问卷》等活动,收集对培养学生职业素养方面的第一手材料;开展与学生、学生家长和一线教师的座谈会,充分了解学生的行为习惯、学习情况、社会对职业教育的需求与实际情况的差异等。 2、以就业为导向的农村中职生职业素养培养目标和评价 研究农村中职生职业素养培养的评价方式和目标体系,使学生成功就业,成为“新农民工”。 3、创新办学模式与学生职业素养培养 研究“以就业为导向,以中职生职业素养为根本”的新型办学模式,创建培养“新农民工”的办学道路。 4、专业建设和课程设置与学生职业素养培养 我校位处常熟高新园技术经济开发区,学校为适应建设新园区、新农村的需要,根据开发区产业结构调整,构建以电子电工为主专业、融合现代服务业的专业体系结构,满足当地企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专业建设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专业文化建设、课堂教学改革和专业基地建设。 根据《江苏省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行动计划》(苏教职[2005]32号)及《江苏省教育厅关于开展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通知》(苏教职〔2007〕5号)的文件精神,学校将紧跟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步伐,分层次、分专业推进课改实验,采用“研究先导,项目展开”办法,建立符合课程改革理念的教学方式、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手段,在课改实践中不断探索农村中职生职业素养培养的方法和途径。 5、“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等职教德育新课程实施与中职生的就业指导 教育部2008年12月10日颁布的《关于印发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教学大纲的通知》中指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部分。必修课包括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政治与社会、哲学与人生四门课程,心理健康作为选修课纳入德育课课程体系。所以“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等职教德育新课程的实施,加强对中职学生的职业思想、职业道德、法制观念、职业生涯和职业理想的培养。我们将深化职教德育新课程的校本研究,针对农村中职生现状,组织我校德育课教师开展校本教材的研讨和编制工作。 6、以提高中职生职业素养为目标与专业课程相联系的文化课教改 根据教育部教职成〔2009〕3号文件精神,认真贯彻执行关于“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等七门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大纲”要求,在对现有课程重新整合的前提下,努力开发适合学生个性发展和社会需求的文化课校本教材,改革文化课教学方法和手段,使文化课在培养中职生职业素养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 7、中等职业学校“三以一化”专业课程建设与教学 为强化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的培养,由传统的以学科为中心的知识体系向技术知识课程体系转变,逐步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简称“三以一化”)的职业教育专业课程体系。 8、中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与学生职业素养培养 专业实训基地一般可分为校内和校外两种形式。我们把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内容定位在: (1)建设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领先、教学效果好、掌握技术的“双师型”实训教师梯队。 (2)追踪先进技术发展,更新实训教学内容,构建符合农村中职生职业素养培养的实训大纲和实训教学体系。 (3)改革实训教学方式和实训教学内容,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4)重视在技能训练中职业思想、职业意识,创新精神培养,编制高质量实用性强的实训校本教材。 (5)建立能模拟企业环境、具有职教特色的专业实习实训室。 由于校外实训基地在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尤其在培养中职生的职业观念、职业道德和行为习惯、敬业精神等方面能起到关键的作用。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重点工作是加强与常熟本地区企事业单位全方位合作。 9、中职创业教育的校本课程开发与教学 10、中职师资队伍建设与学生职业素养培养 中等职业教育以培养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实用技术人才为目标,能否实现这个目标,师资队伍的建设很关键。我校将以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为目标,以“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为重点,在实训指导教师培训培养加大力度,改革并创新机制保障,建设一支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中职教师队伍。 设计相关的子课题: 子课题一:《开发校本德育新课程,提升学生职业思想和职业道德》 子课题二:《打造高水平教师队伍,培养高素质实用人才》 子课题三:《构建“三以一化”专业课程体系,培养学生过硬的职业能力》 子课题四:《有效构建实习实训体系,加强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 四个子课题具有内在的联系——从职业道德培养着手,打造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提高学生职业素养;改革课程设置和教学结构,从根本上使学生获得强有力的职业技能,这是职业素养培养的重要方面;学生在实验、实训、实习三个实践性教学环节中获得多种技能,获得良好的就业竞争力。 五、研究的思路、过程与方法 (一) 研究的思路 (1)从调查入手,了解当前中职生就业状况,对学生职业素养培养进行重新定位和认识。 (2)有什么样的教学思想就有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有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就有什么样的学习方式,教学思想是学校教育教学的灵魂。课题研究目标能否达到,首先教师必须要解放思想,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将就业为导向作为教育教学的航标。 (3)根据课题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从开发德育新课程着手进行研究,拉开主课题的序幕,拟定其他相关子课题,做到整体与部分相结合。 (4)探索就业教育为课题研究的重点内容,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 (二) 研究方法 本课题主要采用实践操作模式,以理论探究和各项活动开展相结合进行研究。主要采用以下方法: 1、调查研究法 通过访谈、问卷和统计了解当前职校学生职业素养现状、就业情况、用人单位人才的紧缺需求等,掌握了第一手数据,为课题提供事实依据,从中总结规律,发现问题,提出对策。 2、理论研究法 通过学习职业教育学,学习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中等职业教育的有关文件精神,从理论的高度构建适合本校实际的培养目标,设计评价方案,并对新一轮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方法论。 3、行动研究法 对课题进行具体的设计和实施,做到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动,边研究、边实践、边总结、边提高。 4、个案研究法 以学校主专业为例,通过对学生“就业率”、“优质就业率”和和“可持续就业”的剖析,及时调整培养方案,使学生职业素养得到最大化发展和提高。 5、经验总结法 课题研究过程中,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案例或成功实例进行系统分析,使之上升为有效经验,作为下阶段研究可以借鉴部分。值得注意的是,选择对象要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意义。 (三) 研究阶段与过程 1、课题研究预计分四阶段进行: (1)收集资料阶段 (2009.5----2009.8) 收集相关文献,学习有关理论,了解国内外对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研究现状。 (2)调查研究阶段(2009.09----2009.12) 根据研究方案制定具体措施,完成调查报告并分析结论。 (3)实践探索阶段(2010.01---2012.12) 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案例及实验研究,进行实践探索并上升到理论研究——细化为各子课题的研究。 (4)总结、签定、结题阶段(2013.01-----2013.06) 撰写研究报告,汇编课题研究成果集,举办成果鉴定活动。 六、课题组织及安排 1、课题主持人(组长):校长毛益明 2、课题组副组长:实训处主任张忆雯 主要职责: 1) 具体负责课题的研究工作; 2) 撰写课题研究方案,对课题组的全面组织和安排; 3) 参与学校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师资队伍、实训体系、校本教材等方面研究和实施; 4) 负责中期汇报、结题总报告的撰写。 3、子课题安排情况: 1)子课题一——《开发校本德育新课程,提升学生职业思想和职业道德》 负责人:学工处主任杨卫兵 其他成员:金正良、各班班主任。 2)子课题二——《打造高水平教师队伍,培养高素质实用人才》 负责人:副校长曹仁良 其他成员:陶建萍、教研组长、各专业负责人。 3)子课题三——《构建“三以一化”专业课程体系,培养学生过硬的职业能力》 负责人:教务处主任徐丽娟 其他成员:、张忆雯、程保文、张玉叶、年级组长。 4)子课题四——《有效构建实习实训体系,加强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 负责人:实训处主任张忆雯 其他成员:薛士良、邵兴元、实习、实训指导教师。 七、完成课题的条件和保证 本课题组成员涵盖本校的校级领导、学校各部门负责人、骨干教师、全体班主任等,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教科研能力以及组织学生活动的能力。课题负责人为中学高级教师、副教授,苏州市中青年专业学科带头人,具有多年专业教学经验,并分别独立主持苏州市教育科研“九五’、“十五”理想课题的研究工作,近年来,教学论文多次在国家、省、市级发表获奖。现正全面负责苏州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农村职业中学服务“三农”探索与实践》的研究工作,具有较高的科研能力。 本课题组成员已有多篇相关论文发表或在省市级各类优秀教育教学论文评比中获奖,青年教师占到73%,他们肯钻研、干劲足;学校是一所全日制公立中等职业学校,设施完备,管理规范,建有校园互联网,这是确保课题研究正常运行的良好条件。同时,本课题得到学校领导、教科室、政教处和教务处的大力支持,为课题研究和教育教学改革实践探索提供了有利条件。 我们将聘请有关专家担任课题组顾问,指导课题研究工作,部署课题研究计划,巩固、发展和推广研究成果。 执笔者 张忆雯 公司地址:太原经济开发区唐槐路18号(富士康南三门向南300米) 咨询热线:0351-5241147 7562287 公交路线:乘坐877、879到富士康终点站下车往南300米路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