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来隐性就业歧视 ——太原红杰人力资源有限公司 争议 名校毕业高人一等 近年来,废除或保留“211”、“985”一直争议不断。一方认为,目前一些一本工程类院校教学水平还不如一些非工程类院校,但由于前者有“名校”、“重点校”标签,让其他非“名校”出身的优秀学生得不到公平机会。也有人表示,即使取消了这些头衔,但已经有根深蒂固的概念,未来仍然会选择传统“名校”就读。 事实上,尽管教育部门并未明确提到废除“211”、“985”头衔,但已有弱化概念的趋势。早在2011年,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就曾表示,当前“211工程”和“985工程”的规模已经稳定,将不再新设这两个工程的学校。为了更加注重学科导向实施“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对非“985”学校中的特色和优势突出的学科给予支持。教育部曾强调,就业招聘活动严禁发布含有限定985高校、211高校等字样的招聘信息。 去年年底,人社部副部长信长星也表示,在高校毕业生就业上出现了一些新的就业歧视现象,比如反映比较突出的非“985”、“211”高校不招,这些必须加以纠正。据法制晚报 分析 拨款支撑办学实力 据记者了解,相关统计显示,国家财政预算内的拨款仍然是高校经费主要来源,大约占到经费的50%。目前“985工程”资金主要来自中央财政专项拨款、地方政府及学校主管部门共建资金、学校自筹等,其中专项拨款无疑是大头。专项资金支出包括人员经费、业务费、设备购置费、维修费、项目管理费等。“211工程”所需建设资金则采用国家、部门、地方、高校共同筹集的方式解决。 1998年,教育部表示连续3年,政府每年拿出中央财政收入的1%,作为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即后来“985工程”高校的资金。以当年财政收入测算,“985”工程总投入在300亿以上。 今年9月,QS智库发布最新世界大学排行榜,27所中国内地大学进入榜单,其中有19所名次提升, 最为显著的是厦门大学,上升了105位。记者统计发现,除了上海大学仅是“211工程”高校,其他均头顶“985”、“211”双光环。 QS智库中国总监张巘博士指出,政府长期大力投入和有效深化改革正在帮助中国大学在综合实力,尤其是在科研能力上实现质的飞跃。 观点 “那些大企业搞校园招聘会,基本上瞄准‘985’、‘211’高校,像我们这种没名气的学校,简历拿出去都没有底气!”某本二院校大四学生小张,在逛完招聘会后,自信心就受了打击。那些名校学生在简历封面上,会把“985”、“211”字样着重放大,用人单位在和他们交流时,明显表现出更强烈的兴趣。 一些非“985”、“211”学校的学生抱怨,有的一本工程类院校教学水平还不如一些非工程类院校,但由于前者有名校、重点校标签,在就业等方面就占便宜,让其他非名校出身的优秀学生得不到公平机会。 江苏省高校招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主任鲁学军表示,国家曾发文件禁止就业歧视,对不同地域、民族、性别、年龄、社会出身等,都不应区别对待。教育部也曾强调,就业招聘活动严禁发布含有限定“985”高校、“211”高校等字样的招聘信息。 “在公务员招考、事业单位、国企的招聘中,都不存在对非‘985’、‘211’高校学生的歧视,但在一些企业招聘中可能存在。”鲁学军说,“985”高校一般都是部署委高校,招生范围面向全国,校友资源也比较强,相应的学生就业机会、就业资源肯定也更多。即便取消“985”、“211”的头衔,名校、非名校依然存在,招聘中的不公平也不可能立即消除。 另外,“985”、“211”的生源就比其他学校要强,这些学校在本一批次招生,分数线比其他学校高,从外界看来,似乎学生从一进校就“高人一等”。 在一些竞争激烈的岗位招聘中,报名人数太多,招聘者为了减少工作量,用这一简单标准筛选,也许是无心歧视,却造成了事实上的歧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