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人:胡乐 电话:13099041406
“就地城镇化”是近年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新动向,山西省也不例外,长治县振兴新区因地制宜摸索出了一条有产业支撑的“就地城镇化”路子,称之为振兴模式。
长治县城乡统筹振兴试验区(简称振兴新区)位于长治县与陵川县、高平县三县交界处,紧临高平-陵川旅游公路。10月22日,山西媒体综改行记者团一行走进被誉为“山西转型跨越第一村”的振兴村,一栋栋整齐划一、新颖别致的别墅分列马路两侧,村内学校、卫生院、超市、健身场等公共服务设施一应俱全。
“按现在的速度发展下去,我们农村的生活和城里人的生活没什么差别了。”村民袁建军笑着说。“我家以前的土地流转给新区的农业合作社,现在居住的两层小楼286平方米,是把原来的老房子折价后,再自己掏4万多块钱买的,我们上个月刚办理了非农户籍。”
“过去我们村可不是现在这样,百十户人家有的房子建在山坡上,有的建在沟底里,吃水、用电、孩子上学都成问题。”袁建军说,自迁到新村后,不仅享受集中供热、供气、供水等公共服务,而且全部免费;在新村,幼儿园到高中全部免费,考上大学还要给予奖励。
发生如此天翻地覆的变化,还要从7年前说起。2006年前后,由长治县振兴集团投资2.2个亿,对关家村(现振兴村)、郜则掌村、向阳村进行了拆旧建新的新农村改造。2009年,长治县委将三村党支部从所在的西火镇党委分离出来,归属总部设在关家村的振兴集团党委,设立振兴新区。2010年9月,正式设立长治县城乡统筹振兴试验区。
发展不能等、靠、要。振兴新区按照“以企带村、兴企建村、并村建区”的发展思路,通过基层党组织合并带动村级管理、新型企业组建带动城镇改造、公共资源整合带动人口集聚,建立了就业、医疗、教育、养老、社会福利等保障机制,有效改革土地经营管理和户籍管理机制,基本实现了农民就地进城、劳力就地就业、孩子就地入学、群众就地就医、老人就地养老。
2013年6月20日,省委书记袁纯清在振兴新区调研时表示,“如果到2020年,全省能有一半以上农民过上这样的生活,我们就能实现小康目标。”袁纯清对振兴以煤为基、多元发展、共同致富的“就地城镇化”模式给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近几年,河南、山东等省份在“就地城镇化”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山西省作为一个以资源为主的内陆省份,振兴新区的“就地城镇化模式”是否可以借鉴和推广?如何解决这种城镇化模式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省内专家给出了意见。
专家认为,从振兴新区的发展实践来看,区域内特色的产业发展,特别是工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是支撑和推进“就地城镇化”的必要条件。但依托一个企业的产业发展推动“就地城镇化”,其支撑力是十分单薄的。“就地城镇化”更需因地制宜,我省是一个典型的资源型省份,拥有众多以煤为主的资源型企业,长治县振兴集团就是此类企业的典型代表。振兴新区的城镇化发展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有不少经验和做法值得推广。但是,这种模式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其他地区应因地制宜。
毋庸置疑,振兴新区的建设与发展是很有成效的,但也存在着一些体制机制障碍,推进中心村“就地城镇化”建设还需要政府的积极引导,尤其需要改革与“就地城镇化”不相适应的体制机制障碍。另外,投入不足也是振兴新区发展过程中遇到的较大困难,仅靠振兴企业集团的投入远远不能满足新区城镇化对资金的需求,在企业转型、技术改造、城镇化建设等多重资金需求的压力下,目前企业的资金运转已出现捉襟见肘的状况,直接影响到新区城镇化进程。因此,在推进“就地城镇化”的过程中,需建立健全多元的投入机制。